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單位自訂圖片
:::

::: 談壓力

談壓力

二十世紀的今天,最流行的字眼之一大概是「壓力」了,似乎隨處均見到它的存在。無論我們處理問題時事多麼的足智多謀,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,還是充滿了許多無可避免的壓力,而我們的一生,好像永遠不停地在與這些不斷而來的壓力搏鬥著。

所謂「壓力」,乃指「個人面對生活問題所產生的精神與生理反應」而言,人們有不同的人格特質與處事方法,因此對於變化的反應也有所差異。對於一個人追求完全自由的人,「婚姻」成了他的壓力;對於一個追求成就感的人,「超越自己」成了他的壓力。負荷過重的生活壓力,往往在現代人疾病的肇因中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在生理方面,倦怠無力,頭痛、胃腸潰瘍、高血壓、腦中風和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等,多半與其自身所受到的生活壓力有密切關係;而在情緒狀態上億表現出焦慮、恐懼、不安、憤怒、抑鬱、失眠等症狀,甚至引起精神疾病的發作。因此,如何成功的去適應種種生活壓力,是現代人所面對的一大課題。

產生壓力的原因可分為兩個部分,一是外來的因素,如氣溫、噪音、居所舒適、經濟、人際關係、風俗壓力、團體組織等。二是內在因素,如生理與心理的需求滿足與否,自卑感、妒忌、焦慮、內在心理需求的矛盾與衝突等,這些都會為不同人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。

其實,壓力之存在並不全然有害,許多研究告訴我們,當個體所承受的內外在壓力小於他的自我強度(指個體應付內外壓力的能力,包括對於刺激之忍受以及解決問題之能力)時,其所面對的環境是不具有挑戰性的,處於這樣的狀態易使人精神渙散,感到無聊或枯燥;但是當個體所承受的壓力稍高於他的自我強度時,則個體可能感到警惕,注意力集中,工作效率因而提高,潛能亦得以發揮。一些研究報復水準的研究顯示,如果一個人每次工作的抱負水準都稍高於前次的實際工作成果,則該人的學習效果將叫前次好;如果有抱負水準遠高於或低於前次的實際工作結果,則其學習效果不顯著,但是過渡的壓力刺激,會帶給人們嚴重的無力感與挫折感,不易使個體維持身心平衡,甚至引發各種身心方面的疾病。因此,在生活中保持適當的壓力,對我們的是映是必要的。

總之,壓力的存在是無可避免的事實,只要我們在遇到壓力時積極奮起,不逃避、不退縮,他便能成為我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。(撰文:柴惠華老師,轉摘自中原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刊)

  • 瀏覽人次:401
  • 更新日期:2019-09-25